首頁>認識清境
:::

發展沿革

霧上桃源-清境農場
一個適合觀光事業發展、休閒育樂的美好據點
 
清境農場成立於民國50年2月20日,座落於中橫公路台14甲線霧社北端8公里處,空氣清新、林木蒼鬱、繁花遍野、具北歐風光,有「霧上桃源」之稱。此地海拔1750公尺,每年5~9月份平均氣溫15度C至23度C左右,遠離城市酷熱,投身期間,居高眺遠,其茂盛之草原,綠茵如氈,令人留連忘返。

本場設有國民賓館、青青草原、畜牧中心、旅遊服務中心、遊客休閒中心、清境小瑞士花園,將自然景觀與農牧生產相結合以發展休閒農業。本場在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經營下,配合整體觀光事業的發展,漸次形成一個休閒育樂的美好據點,提供國人及國外旅客一趟洗滌身心的原野之行。
 

「滇」沛流離話清境-回首異域

邁入21世紀,台灣社會不停轉變,而在南投清境的山上一直以來群聚著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,這群被遺忘卻不忘本的人們,在苦難多變的時代,努力活出游擊隊與少數民族的尊嚴和強韌的生命力!

回顧過去,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色變,許多人民逃往滇緬泰寮邊境,參加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,對抗共軍,在李彌將軍、李國輝將軍、朱心一將軍、段希文將軍、柳元麟將軍之指揮下屢建奇功,也曾數度率領部隊越界向滇緬突擊。

民國四十九年十月與共軍在緬甸作戰,雙方傷亡慘重,五十年奉命撤退,游擊隊七十七人,連同眷屬共二百五十三人於三月二十四日退回台灣屏東,翌日到成功嶺,經過一百天受訓後來到南投清境農場(原名見晴農場)。

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 軍合照

清境多元族群義民(胞)

自民國五十年來,這群源自中國邊疆各省的移民,來到清境,共同努力在這裡經營出一個新天地。這些移民亦即現在所鮮為人知的邊疆少數民族~統稱義民(胞):

一、傣族:喜嚐生食,極講究米食,以「不吃宿糧」聞名;鑲牙套、染齒和紋身為特殊習俗。
二、裸黑(拉祐族):「拉祐」用火烤虎肉之意。未婚少女蓄髮婚後則剃光,織錦藝術最著名。 
三、栗栗族:以金沙江、瀾滄江、怒江主人自豪,熱愛民歌和集體舞蹈。
四、阿佧(哈尼族):住在山區,善造梯田,築高山水渠灌溉農田,保有父子連名習慣。
五、佧佤(佧族):崇拜自然、狩獵採集為主,獵人頭最駭人聽聞(以革除此習),沒有文字常以食物傳達訊息。 
六、傜家(瑤族):勤於勞動,每餐絕不過飽,故而族裡人生百歲不稀奇。 
七、紅苗(苗族):服飾繽紛而精緻;用結繩、刻竹....等來記事和記帳;祈豐年、立秋玩鞦韆慶豐收。 
八、蒲曼(布朗族):母系社會,男子嗜吸長煙、婦女愛嚼檳榔牙齒越黑越漂亮。

清境義民與紙傘合照 清境義民穿著紅色傳統服飾合照 清境義民穿著橘色傳統服飾合照

「大清境」巡禮 - 何謂大清境社區?

一般人談及清境時,皆通指退輔會所管理之「清境農場」,其實「清境農場」只是社區的一部份,「大清境社區」包含博望新村、仁愛新村、忠孝新村、道班新村、榮光新村、定遠新村、壽亭新村等七個主要村莊(共約二百多戶),以及清境農場、台大梅峰農場....等範圍,今日所講的「大清境」泛指自霧社(五里坡)以上到梅峰之間的區域,主要坐落於南投縣仁愛大同村。

博望新村簡介


民國五十年異域孤軍來台,大部分安置於清境(原名見晴)農場,從沒水沒電的原始森林開始,這群滇緬邊疆的游擊隊及少數民族的眷屬們胼手胝足、堅忍不拔的在這裡默默奮鬥著,來造就了清境農場的美麗奇蹟!

當時的游擊隊連同眷屬(統稱為義民)一共253人,為了尊重長輩、其中33戶較年輕的二口之家,便安置於海拔高(2,044公尺)而氣溫低於松崗「博望新村」。今日的博望新村,共有33戶約百餘人口,居民多以務農維生,生活雖清苦,但卻認真而努力!

博望新村的松崗文史資料館(活動中心),陳列了許多老照片,如果您有機會遇到當地的耆老或居民,聽他們聊聊舊往事,相信您會有很多的收穫喔。歲月不斷推進,博望新村卻還是保存著當年建村時的樸實,時間在這裡彷彿停下腳步。
 
分享給好友: Facebook分享 Weibo分享 Line分享